《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大巨头”。
说实话,本周看完,我基本忘记大概讲了些什么,依稀还记得作者作为心理医生给一位典型精神病女姓治愈的过程,他采用完全接纳对方的方法,获取对方的信任,用足够的耐心证明了,精神病是可以痊愈的。童年(5岁前)决定论的行为模式,让足够让我震撼,因为我自己几乎没有了5岁前的记忆,大概只有6岁左右的记忆了。我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呢,如何分析自己呢?读书的过程中貌似,我没有抱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而是在机械的跟着读,我想这种阅读的效率是不高的,需要好好改善一下,不能为了读而读。
但回过头,仔细想一想,阅读的过程中还是引发了多次共鸣,我突然意识到认知的提升更多的在于看书过程中,故事的带入与逻辑思维的训练,在震撼和共鸣之余,要能结合个人当下遇到的或者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去反思与引导我们当下或未来的方向,既要投入进去,也要学会跳出作者设置的既有基调与逻辑陷阱。我们之所以看到,听到,大概率是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衍生产物,这些产物是否符合时代的需求,是否符合个人发展的需求,是有待商榷的,是有待反复推敲的。
接下来要多关注技术方面的趋势与见解了,成为领域专家、行业专家,取长补短,多学科综合,跨学科,跨领域解决共性而复杂的问题,才是正道,这也是本书中最大的基调: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与合作水平,人与社会的连接质量或许可以从技术上找到解题的公式,但是不要妄图用一家之言、非黑即白的论调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大家”是很难做到的,但是维护与经营好小家,我是有决心与毅力来做到的,因为这个课题有趣而没有尽头,就像童年里的大风车,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啊跑,风车也转啊转,不要东张西望了,那位能与你牵手到白头的人其实一直在身边。